在鲜奶化验室的岗位上,我已默默耕耘了五个春秋。常有人问我,这份工作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,我总会打趣道,自己是在“与小数点较劲,和微生物博弈”。在旁人眼中,我们每日不过是机械地重复着取样、检测、记录的流程,平淡而又乏味。然而,只有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深刻体会,鲜奶从牧场走向千家万户餐桌的每一步安全保障,都隐匿在化验室里那些被反复雕琢的细微之处。

鲜奶,作为一种“鲜活易变”的原料,对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。0.01的指标偏差,一次操作的疏忽,都极有可能让整批产品的质量出现天壤之别,正所谓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而我,作为一名鲜奶化验员,肩负的便是守住这“毫厘之间”底线的重任。

取样和操作,是确保鲜奶品质的起始环节,也是“过程的严谨”的直接体现。每一次取样,我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。从牧场运来的鲜奶,经过初步的预处理后,我会小心翼翼地打开采样口,用专用的无菌采样器采集样本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无误,既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,又要避免外界因素的污染。操作仪器时,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。仪器上的每一个参数,都像是鲜奶品质的“密码”,需要我们精准解读。我会提前对仪器进行校准,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。在检测过程中,眼睛紧紧盯着仪器屏幕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。

如果说取样和操作是确保鲜奶品质的基石,那么数据记录就是“结果的负责”。在我们化验室,有一条铁律:“记录不涂改”。每一次检测完成后,我都会以极其严谨的态度,将仪器上的读数、计算过程、最终结果工工整整地写在原始记录本上。哪怕只是一个小数点的位置,我都会反复核对三遍,确保万无一失。
记得有一次,我检测完一批鲜奶的脂肪含量,仪器显示结果是3.75%。可在记录时,由于疏忽,笔误写成了3.85%。刚放下笔,我就觉得不对劲——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这批鲜奶的了解,其脂肪含量不可能这么高。我立刻回头核对检测记录,发现原来是误将其他样品结果写到了所检测样品的记录上。我毫不犹豫地用红笔在错误处划了一条横线,签上自己的名字和修改时间,然后重新写下正确结果。后来领导看到了,说:“你这一划,划掉的是错误,留下的是责任。”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,深深敲击在我的心上。我深知,我们写下的每一个数字,都是产品放行的“通行证”,也是对消费者的“承诺书”。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笔误,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风险,容不得半点侥幸。
这五年里,我见过凌晨三点的化验室,那时的世界还在沉睡,而我和仪器却仍在为鲜奶的品质而忙碌;我也在仪器前熬过几个小时,眼睛紧紧盯着屏幕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数据。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,我会反复进行检测,不得到满意的结果绝不罢休;为了一个操作细节,我会和同事争论得面红耳赤,只为了找到最科学、最严谨的方法。
有人问我:“这么较真,不累吗?”我总是笑着回答:“累,但值得。”因为我明白,我们手里的每一份检测报告,都关系着消费者喝到嘴里的每一口鲜奶。那可能是孩子早餐时的一杯热奶,温暖着他们稚嫩的身心;可能是老人睡前的一杯温奶,陪伴着他们进入甜美的梦乡;也可能是上班族匆忙中的一瓶鲜奶,为他们补充着一天的能量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,背后都需要我们用“毫厘必较”的严谨去守护。
如今,我依然每天在化验室里和那些“小细节”打交道。取样前,我会仔细检查无菌状态,确保样本不受污染;操作时,我会紧紧盯着仪器参数,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;记录时,我会认真核对每一个数字,保证数据的准确无误。因为我始终坚信,鲜奶的品质没有“差不多”,只有“刚刚好”;而我们化验员的职责,就是用每一个被打磨到极致的细节,让“刚刚好”的品质,精准无误地抵达每一位消费者的手中。(陈涛)
Copyright © 2022 甘肃前进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陇ICP备2020004712号-1 甘公网安备62070202000746号 XML地图
技术支持:祥洪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