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微熹,挤奶机规律的嗡鸣与牛群慵懒的哞叫交织成牧场的晨曲。四年前,当我第一次踏入弥漫着青贮气息的牛舍时,未曾想到,这是与黑白花生灵共舞的旅程,从青涩的”愣头青“到成熟繁育技术员,从人工标准操作流程到构建数字化操作体系,每一次与奶牛呼吸同频的守候、每一轮泌乳周期的精准把控,都在重塑我对这个古老行业的认知。
尤记得刚入职时,总是跟不上同事的工作步伐,门外汉的我只能边学边干,开始的时候分不清楚牛舍,活在东头我在西头等我过去工作已经展开了,看着同事们有条不紊分工明确我只能在一旁看着心里有点失落,就在想‘要不我还是走吧 什么也不会干就不给人添乱了’下班我找到经理表达了我的想法,他拍了拍我的肩膀,袖口还沾着新鲜的草屑:“牧场里的每一头牛,刚出生时也都是跌跌撞撞的。干一行,爱一行,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?”于是我留了下来从认识牛群编号开始,从学习清理牛栏起步,一点点摸索,一点点进步。渐渐地,我不再是那个站在角落的“局外人”,而是能独立完成基础工作的技术员。这段日子教会我:能力可以慢慢学,但态度决定了你的起点。工作和生活就像永不停歇的河流,每个转弯都可能遇到新的浪花。但换个角度看,正是这些未知的挑战让我们每天醒来都像拆开一份礼物——可能拆出需要组装的乐高零件,也可能拆出意想不到的彩虹糖。
一年后,就迎来了一项重要任务——学习使用奶牛B超进行孕检。这可不是件轻松事,毕竟一头怀孕的奶牛价值可不菲,孕检结果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效益。第一次检测,我信心满满想培训过好多次了应该是手到擒来。结果经理走过来一看,皱起了眉头,“再仔细看看。” 旁边的同事也凑过来,一脸疑惑。我重新检查,可头疼的是操作B超机。牛舍里光线不好,我手忙脚乱地摆弄着机器,心里直发慌。好不容易找到个位置,把探头贴在奶牛肚子上,屏幕上却一团模糊。我心想,这和培训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啊!直到经理亲自上手,指出我把图像上的阴影误认成了胚胎,其实这头奶牛根本没怀孕。那一刻,我的脸涨得通红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经理没批评我,只是耐心地说:“B超不是机器操作,而是生命的观察。每个细节,都不能马虎。”
为了不再出错,我每次看到同事做孕检都站在旁边看请教经验,把握住每一头待检奶牛练习。平时上网找学习资料,遇到不清楚的图像,我就拉着同事一起讨论,或者向经理请教。慢慢地,我开始熟练起来,我稳稳地操作着B超机,仔细辨认屏幕上的图像,终于准确地判断出了结果。那一刻,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这段学习奶牛B超的经历,让我明白工作中犯错不可怕,只要肯学、肯改,总会有进步。
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,数字化浪潮正重塑着牧场基因。记得首次使用智能项圈监测发情期时,终端屏幕上跳跃的反刍曲线与活动热图,像极了奶牛书写的情书——这些曾依赖肉眼观察的生理密码,如今正通过互联网传感器转化成二进制情诗。如今回头看忽然想起初学时被牛尾甩在脸上的狼狈。那些为搞清黄体和卵泡运行关系,都化作牧场游刃有余的底气。
在这片连接土地与生命的场域里,我逐渐读懂了奶牛不仅是生产单元,更是具备情感与生物节律的复杂生命体。通过基因组筛选改良牛群遗传性状的惊喜,运用物联网实时追踪反刍数据的顿悟,都是我职业生涯里的关键时刻,如同牧草年轮般标记着我的专业蜕变。如今站在种养循环与智慧牧业的行业拐点,我更加笃定:当代牧牛人的成长,既是对传统农牧智慧的传承,更是对生物经济时代命题的主动应答。这条道路没有标准答案,唯有对生命更深的敬畏、对技术更敏锐的嗅觉,以及对行业未来永不熄灭的热望。
牧场教会我最深刻的课程,是成长永远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地带。前进,因每一个“前进人”的步履从未停歇,当个人的微光汇成炬火,“敢为人先”便不再是遥远的口号,而是陇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春天。(郑光)
Copyright © 2022 甘肃前进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陇ICP备2020004712号-1 甘公网安备62070202000746号 XML地图
技术支持:祥洪科技